Search


【我再也不說:孩子,爸媽以你為榮!,因為你們並非為「取悅父母」而努力】
  • Share this:


【我再也不說:孩子,爸媽以你為榮!,因為你們並非為「取悅父母」而努力】

真的不是想要寫炫耀文。

只是在最近三小子一連串的比賽中,我看到自己的話語如何去影響孩子爭取榮譽的動機。

孩子在小的時候如果比賽贏得榮譽,我的第一句話往往是:「你太棒了!爸爸媽媽真是替你感到驕傲!」

孩子頓時之間神采飛揚,滿臉驕傲,但是日後面對各種比賽,孩子似乎就養成了一種固定的直覺反應,也就是不論自己有沒有意願參加,首先一定先來徵詢我的意見:

「馬麻,你覺得我要不要參加比賽呢?」

「馬麻,你希望我參加嗎?」

「馬麻,我若是得獎了,你會很高興嗎?」

當這樣的問句愈來愈多時,我驚覺到孩子整個思考方向已經被扭曲:

孩子要不要參加比賽似乎是取決於我的意見;孩子比賽的目的是希望博得爸爸媽媽的讚賞;孩子得獎,是希望看到爸爸媽媽替他高興?

這,大錯特錯,也根本不是我樂見的結果。

參加比賽的主角是「孩子」本身,想不想參加在於「他們自己」,即使我今天希望他們參加,但若孩子打從心裡千百個不願意,那麼這件事情對孩子而言,絕對只是痛苦的折磨,而非享受其中的甜蜜負擔。

而當這件事情的主導者變成了媽媽我,會有什麼後果呢?

那就是:接下來,鞭策孩子認真備戰的引擎就變成了老媽我自己的「虛榮心」,而非孩子自己打從內心想要爭取榮譽的「自主性」。

這個基點,會讓接下來的準備工作完全走調:

督促孩子準備的會是我,覺得準備的還不夠好的會是我,戰戰兢兢驗收成果的會是我,不斷想要好上加好的也還是我。

於是,媽媽我就會變成搞不清楚狀況的以為是「自己」在參賽,而孩子不就變成受制於我的一顆棋子罷了?關於比賽的一切一切,孩子就會變得無感。

在這種狀況下,若孩子真的有好的表現,也絕難感受到百分之百的成就感,因為,從頭到尾他們只是被牽著鼻子走的「配合演出者」,而非「主動出擊者」。

而倘若表現不如預期,首先會有遺憾之感的,也絕對不是孩子,恐怕是投入大量心血的媽媽我吧!

這個學期以來,凱凱遇到了幾次參加比賽的抉擇。

於是,他又忍不住跑來徵詢我的意見。

「馬麻,你覺得我要不要參加比賽?」

我回答:「那你要問你自己想不想?有沒有時間?覺得自己有條件,又想試試看,那就大膽參加;覺得自己沒有才能,或沒有時間,那麼不參加,我也絕不勉強你!」

「馬麻,那你希望我參加嗎?」

我回答:「任何比賽我都鼓勵,但決定權還是在於你自己。你問你自己希不希望參加吧?若是希望,那麼接下來,整個準備工作就是你自己的事情,也就是你自己要為比賽負責到底;媽媽我,只是一個支援的角色,若遇到任何困難,我當然也絕對會站出來想辦法!」

「馬麻,那我若是得獎了,你會很高興嗎?」

我回答:「我當然會很高興啊,但你看到『我』高興可不是重點,而是你『自己』會不會因為獲得榮譽而更加地自我肯定?並因此感受到真真實實的喜悅?」

凱凱衡量了很久,開學前兩週先參加了「平面設計比賽」,因為這件事情由他自己決定,所以就由自己籌畫一切,包括找資料、構圖設計、媒材使用等等,每天讀完書之後,就整身投入準備工作。

接著又用一個星期準備英文演講比賽,小子知道媽媽的立場,於是又非常有效率的自己撰寫講稿,然後主動找英文老師諮詢改稿,再利用兩三天全力衝刺背誦,並且自己琢磨了抑揚頓挫、肢體動作!

週五放學回來,凱凱很興奮的告訴我,初選得了高分,已經入圍,將準備決賽,並且還要加上英文即席演講的成績!我很慶幸與欣慰,這整個過程,我完全可以袖手旁觀。

事實上,得不得名,不是我最關心的重點,而是孩子能為「自己的決定」全力負責、認真備戰,這才是我想看到的最關鍵點!

而我再也不會說:「孩子,爸爸媽媽以你為榮!」,因為我不希望小子們為「取悅父母」而比賽,而努力。

我要這麼說:「恭喜你,因為努力不懈,讓你又開發了自己更多的潛能!」

我希望孩子知道任何甜美的果實都是自己辛勤的血汗所換得!所以,要以你們「自己」願意吃苦、願意努力為榮才對!

【延伸閱讀:孩子有想法,我們就想辦法】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38376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★《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》作者、親子作家彭菊仙最新力作 ★聚焦青少年的行為、手機電玩、戀愛人際等33個教養難題全攻略
View all posts